新聞中心
中醫藥傳承與現代化國際論壇暨中醫藥防治心腦系統疾病國際研討會勝利召開
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醫藥傳承與現代化國際論壇暨中醫藥防治心腦系統疾病國際研討會”于9月17日勝利召開。本次會議以“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共邀請14位國內外心腦血管研究領域以及臨床研究方法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中醫藥干預心腦血管疾病的方法學、臨床實踐、機制研究等方面,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學術分享。
大會開幕式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國家級外專項目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秘書長常靜玲教授主持,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校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孫永章副秘書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王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孫塑倫教授分別為本次論壇致辭。各位領導強調了傳承中醫藥文化、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意義,號召我們中西相融、博采眾長,共同傳遞出合作共贏、實現中華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美好愿望和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醫藥智慧的殷切希望。
北京中醫藥大學 徐安龍校長 致辭
中華中醫藥學會 孫永章副秘書長 致辭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王顯院長 致辭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孫塑倫教授 致歡迎辭
王顯院長在致辭中表示,我院高度重視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依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和國家級外專項目,開拓中醫原創思維的新實踐、新應用、新領域,不斷從臨床療效、科研教育、學科發展、產業融合等方面開展中醫藥傳承與現代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高穎教授 作主旨報告
本屆論壇首先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主任委員高穎教授作為開場專家,進行主旨報告,介紹中醫藥防治缺血性、出血性腦血管病等疾病的研究進展。
國內外專家精彩報告—上午場
隨后進行上午的主題報告,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文師吾教授分享了多年從事與臨床試驗研究的個人的經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Linda Li-Dan Zhong副教授以中風為例,闡述在制定中西醫協作臨床指南的理論、方法;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吳煥林教授講述了冠心病PCI術后合并焦慮抑郁狀態針藥同治方案的最新科研成果;美國哈佛醫學院孔健副教授作“迷走神經刺激及其潛在應用”的學術報告;荷蘭萊頓大學王梅教授結合系統生物學,對中醫藥干預心血管系統疾病進行研究和探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史楠楠研究員共享了關于中醫藥臨床實踐指南制定與評價模式的研究成果。
國內外專家精彩報告—下午場
下午的報告由香港理工大學Georg S. Kranz助理教授開場,展示了腦刺激療法的最新進展;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Ji-Soo Kim教授分享了包括血管性眩暈、眩暈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意大利維也納醫科大學李樹人教授總結了在阿茲海默病研究領域的影像學研究現狀,并表達了新興的分子成像技術在未來展望;日本日中醫藥健康協會馬驥副會長分享了其在糖尿病和失眠穴位精準治療的經驗,并對其醫工結合的嘗試進行展示;北京中醫藥大學德國魁茨汀醫院戴京璋教授介紹了他在德國魁茨汀醫院應用中醫診治抑郁癥的臨床研究成果;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趙明鏡研究員作“心衰后認知障礙的臨床評價、危險因素及機制的研究進展”的學術報告;北京中醫藥大學唐民科教授分享了三七總皂苷對腦缺血后星形膠質細胞谷氨酸代謝通路的調控作用。
會議主持人
本會議學術報告分享了國內外心腦研究領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及有效臨床經驗總結,心腦血管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參會人員開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討,進一步開拓中醫藥領域的原始創新研究和多學科交叉的現代化研究,共同推進中醫藥防治心腦系統疾病發展并拓展學科學術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本次國際論壇緊緊圍繞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的主題,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緊密結合,體現出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本次論壇內容豐富新穎,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受到線上線下與會專家一致好評,取得了圓滿成功,不僅為中醫藥防治心腦疾病的研究帶來了嶄新國際視野,還為推動中醫內科學科發展、培養中醫內科國際化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撰稿:王 婧
審核:常靜玲
李文杰
審閱:龔燕冰